找到相关内容373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青山四面开禅境 翠竹千竿静法王——记江西新余崇庆寺

    了省级“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等多个称号。为提高僧人素质,崇庆寺连续数年选派青年僧人到福建、广东,以及日本的佛学院学习。寺院僧众除坚持早晚功课、过堂、坐香、诵戒、出坡等共修外,还注重自修诵经、念佛,管理...

    朱宜英 袁丽卉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6303195489.html
  • 缅甸佛教一瞥

    退学,相互打架的退学,犯根本大戒的退学,无故不上殿不上课不诵戒的退学。应该说他们对僧人的要求和培养都是很严格的。  校园内在阡陌交错的林荫小道两旁栽满了各类花草、果树。这里有个风俗,新以的和尚要在宿舍...原始巴利戒律、吉祥经、阿毗达磨、巴利语法等六门课程。每天有四五节课,下午五点上殿,每逢初一、十五放假诵戒。学习任务重,面对一大堆外文字母,真让人头昏脑涨。因为法师上课得参考许多资料,有的课程干脆是在...

    心源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4854235.html
  • 青年僧伽应有的宗教情操

    如果一年到头都是忙忙碌碌,没有相对集中的修行机会,会使我们的心变得很散乱。而三个月的静修,无论是对我们内心的清净,还是修行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半月诵戒的布萨制度也很重要。布萨是通过诵戒,对照戒条来检讨、查证自己,有过失就发露、忏悔,或者依靠大众的力量相互检验,从而使自己不断得到改造,所以,布萨可以说是僧伽的自新大会。现在很多寺庙也诵戒,但仅仅是诵而已,只剩下...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0541940.html
  • 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

    ,进修加行,名加行堂,外来僧众曾学戒者亦可入此;最上金刚院,由台山来川诸上座所居,专修金刚乘法;未满廿岁之沙弥,则另设沙弥堂,学戒学法,作为比丘之基。每年结夏安居,传授大戒,半月一次诵戒,上半月烧护摩...“每年开期传戒,结夏安居,半月诵戒,律宗四大羯磨,如法建立,”[12]五分法身香,以戒为依托;三无漏学,以戒为首。无一如来不具戒体,无一菩萨不修戒度,无一经典不赞戒法,无一圣贤不严持戒律。持戒犹如大地...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5046071.html
  • 缅甸帕奥禅林参学记

     十、一心持守净戒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这首在台湾戒场受戒期间耳熟能详的佛门偈颂。我在禅林参与首次的诵戒后,对这首偈有了更深的感受,叫我忍不住向佛陀与禅师的法相至诚顶礼三拜。  昨天午后第二枝香下座后,所有住在帕奥禅林内的南传比丘僧众云集于大禅堂二楼举行诵戒。南传比丘每当集会作羯磨前,一定会先行对首忏,将若有违犯从僧残、偷兰遮、波逸提到恶作的诸多罪过一并总忏,然后才正式举行诵戒等...

    法味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4046927.html
  • 玄奘学概论(1)

    , 为佛教思想分裂的时期,分裂的原因有语言、地域、师承或对戒律解释的不同等,从佛陀时代开始,许多佛弟子就外出弘法,各化一方的结果,为顺应当地民众的需求,以有采取当地语言说法、诵戒的习惯,西藏所传《布顿佛教史》称佛灭百十六年,佛弟子以四种语言诵戒,而分为四派:一切有部以雅语诵戒,传罗(目┼侯)罗学统;大众部以俗语诵戒,传大迦叶学统;正量部以杂语诵戒,传优波离学统;上座部以鬼语(中印方言)诵戒,传大...

    黄运喜 编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0550876.html
  • 了法法师:太虚大师僧教育的宏图与实践

    》,玄奘翻译的《本事经》、隋译的《起世经》。2、《十诵戒本羯磨》、《菩萨戒本羯磨》、《善见律毘婆沙》。3、《俱舍论》、《毘昙杂心论》、《成实论》、《品类足论千问品》、《异部宗轮论》。4、《禅秘要法经》...每天礼拜、称赞、供养、发愿、忏悔半小时,书写半小时。每半月半月诵戒。   听讲:半年听讲《掌珍论》、《十二门论》,参阅《掌珍论疏》、《三论玄义》、《十二门论疏》听讲录,要求掌握其宗要。一年听讲:《...

    了法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5355045.html
  • 佛教八关斋与中古小说

    见达,乃敛颜正色谓曰:‘出家之人,何宜多过?’达曰:‘有识以来,不忆作罪。’问曰:‘诵戒废不?’达曰:‘初受具足之时,实常习诵,比逐斋讲,恒事转经,故于诵戒,时有亏废。’复曰:‘沙门时不诵戒,此非罪何为...

    陈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5340861.html
  • 试论南传佛教的传承

    、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丘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伽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这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确令我们感慨万千。  随着历史性...记载:阿育王笃信佛法,广施僧众,于是有众多外道混入佛门,作比丘形,扰乱正法,在首都华氏城(Pataliputta)的鸡园寺(Asokàràma)中竟然七年没有举行诵戒。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育王从...

    林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5947733.html
  • 领纳戒法于心 解行必须相应——虚云老和尚论受戒及行持戒律

    身心自在。诵戒不是过口文章,要说到行到。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稍一彷彿就犯了戒。持戒这事,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半月诵戒,诵完要记得,口诵心惟,遇境逢缘就不犯戒、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42—343)  虚老这种“口诵心惟”、“说到行到”,具体说来即是:口诵戒文,内心要思其义,同时行其事、践其实,务必使身口与心相应,即知即行。《六祖坛经...

    何小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90560756.html